[1]李 桦,高呈祥,杨毓先,等.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2,(06):8-13.[doi:10.11942/j.issn1002-2767.1982.06.0008]
点击复制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ISSN:1002-2767/CN:23-1204/S]
卷:
期数:
1982年06
页码:
8-13
栏目:
出版日期:
1982-11-10
- 文献标志码:
- A
- 摘要:
- 五年来.,采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 将本省35 个县( 市) 的4 70 个单抱菌株, 鉴定为七群15 个中国小种。其中以Z E、Z F 、Z A、Z D 四群为主要菌群; 以Z E 1、Z F 1 小种出现频率高, 分布广, 为我省优势小种。优势较强的还有ZD1、ZG1、Z A49 。; 以Z A 1 7、Z D1为致病性最强的小种。我省小种组成虽较复杂,种类亦多, 但仍以梗稻上长期存活下来的只能侵染粳稻鉴别品种的生理小种为主。同时, 据生理小种不同类群的致病性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分析, 证明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原因主要是出现了能侵染该品种的新小种所致。高抗品种京引59 抗病性突然丧失, 主要与Z A、Z E 两群小种的出现和增殖有关; 普选十号成为感病品种, 是Z E 1小种增殖所致; 抗病性较强又稳定的合江二十号,近年来抗病性明显减弱, 主要是致病性强的Z A 群小种侵染的结果。说明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 致病性强的Z A 群小种不仅存在, 并在适宜条件卜, 能导致粳稻品种突然丧失抗病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1967、合江水稻所,“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2]1976、山田昌雄、山口富夫“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新判别法”,《植物防疫》30(6)213~218。[3][6]1978、沈瑛、金敏忠、罗耀光“稻瘟病菌致病小种及有关抗病育种研究综述”,《全国水稻稻瘟病防治研究资料选编》174页。[4]1980、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0卷二期71~82。[5]1973~1974、合江水稻所,“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初步总结”,《北方水稻育种协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1975.91页。
备注/Memo
承蒙黄桂潮、陈洪文副研究员审阅, 谨此致谢。刘景华、李茹兰、夏远满、秦四海、赵永洛参加部份工作。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