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科学 /oa 密度与化学调控对嫩单22农艺性状及茎秆性状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1 为构建适宜的玉米群体结构,实现玉米高产抗逆栽培,以嫩单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6.00×104株·hm-2(M1)、6.75×104株·hm-2(M2)、7.50×104株·hm-2(M3)、8.25×104株〖DK〗·hm-2(M4),在8叶展叶期喷施化学调控剂玉多十(HK)和清水对照(CK)2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位高显著增高,茎秆节间长变长,茎粗变小,扁率增大,茎秆强度变弱。HK处理较CK,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4~5节位节间长大幅度减少,茎粗增加,扁率降低,茎秆强度增强。化学调控处理后,茎秆的压折强度与穿刺强度增强,其中,茎秆4~5节位提升幅度最大。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化学调控处理可显著降低倒伏率,4个种植密度下倒伏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34.62%、43.81%、37.26%和30.82%。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 5 1487838 周超1,王俊强1,韩业辉1,徐婷1,于运凯1,王振1,丁昕颖2,马宝新1 孕穗期高温对粳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热害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粳稻孕穗期遭遇高温对不同粒重的水稻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程度,以小粒品种千重浪2号和大粒品种润宇1号为试材,在孕穗期按照叶龄余数划分了3个不同生长阶段,在盆栽条件下设定高温处理的温度和时间为(35±1)℃(9:00-15:00)和(27±1)℃(15:00-9:00),研究孕穗期不同生长阶段高温胁迫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胁迫使参试品种的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孕穗期高温主要降低了穗中部和下部的二次枝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一次枝梗的影响相对较小。北方粳稻在叶龄余数1.0时如果遭遇高温对穗部性状的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影响其高产稳产。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6 10 1024168 耿立清 浏阳市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3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合浏阳稻作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加快地域性优质稻的推广步伐。对2022年引进的5个水稻新组合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鉴定各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条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野香优莉丝、悦两优2646全生育期为133 d,乾两优馥香占全生育期为132 d,冠两优华占全生育期为131 d,云两优2118全生育期为129 d;所有参试品种叶姿直立或挺直,没有发生稻叶瘟病、稻穗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等病害;冠两优华占产量居首位,产量达597.83 kg·(666.67 m2)-1,其次是云两优2118,产量达582.33 kg·(666.67 m2)-1。悦两优2646、乾两优馥香占的产量分别达578.67和576.67 kg·(666.67 m2)-1,均显著高于对照。野香优莉丝的实际产量为542.83 kg·(666.67 m2)-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这5个参试品种产量除野香优莉丝外,其余品种较为理想,可在浏阳市沿溪镇推广种植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1 14,19 1025473 李柏生 播期对江西地区不同高粱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4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地区种植的高粱品种,以龙杂19号、晋杂22号、吉杂228号、冀酿2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西地区进行3个播期处理(4月16日、4月25日和5月5日),调查播期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能显著影响高粱生育进程,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依次延后,但高粱全生育期缩短。播期对高粱株高影响不明显,对穗长影响随品种不同而不同;对穗粗和千粒重的影响则表现为随播期的延迟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早播高粱各品种单穗重最大,产量最高。在供试品种中冀酿2号早播获得最高产量为385.1 kg·(667 m2)-1,综合性状表现最好。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5 19 1281213 徐雨亲,谢珊,汪思昊,吴小峰,吕聪聪,申晓慧 太空诱变对七个马铃薯品种相关性状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5 为加快马铃薯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进程,对7个马铃薯品种的18份太空诱变材料进行了种植鉴定,重点分析了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太空诱变对供试马铃薯生育期影响最大,其中83%延长、17%缩短;对单薯重、产量、商品薯率的影响位居第二,均表现为80%正向影响、20%逆向影响;对株高、花繁茂性、匍匐茎影响位居第三,对块茎整齐度影响位居第四;太空诱变对株形、茎色、叶色、花冠色、天然结实性、主茎数、薯形、皮色、肉色、薯皮类型、芽眼深浅等性状指标没有影响。太空诱变条件下,青薯9号、青薯168、宁薯19号、宁薯18号4个品种相关性状变异较大,在后续工作中,将利用这4个品种的诱变单株材料作为杂交亲本,选育优良杂交子代材料。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20 27 1813858 余帮强,张国辉,颉瑞霞,厚俊,郭志乾 控释氮肥对寒地黑土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6 为了进一步明确氮肥施用效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配合施用对寒地黑土玉米产量、氮肥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氮肥(CK);②全部普通氮肥基施(BU);③全部控释氮肥基施(CRU);④农民习惯施肥,即40% BU基肥,60% BU追肥(FP);⑤60% CRU与40% BU混合基施(MBC)。结果表明,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合施用(MBC)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利用率(NUE),减少氮素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降低氮素损失。与FP相比,MBC处理3年平均增产69%(P<0.05),增收27.8%(P<0.05),氮素吸收增加5.8%(P<0.05),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14.7%(P<0.05)。且0~30 cm、30~60 cm、60~90 cm土壤剖面中土壤无机氮(SIN)累积量分别占总量的44.8%~518%、32.2%~34.9%、15.5%~21.6%。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合一次性基施(MBC),土壤剖面SIN累积量在0~90 cm剖面中,MBC处理较FP降低10%(P<0.05),在60~90 cm剖面中降低30.7%(P<005),氮素损失减少7.1%,氮素在土壤-作物体系中的盈余减少9.1%。控释氮肥单独施用(CRU)较普通氮肥单独施用(BU)在玉米产量、效益及氮素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正效应,但不如二者配合施用(MBC)效果好。从产量、效益、氮素利用及氮素循环等综合因素考虑,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以6∶4比例配合施用(MBC)是该地区玉米高效施肥最佳措施。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28 34 1406484 郑雨1,2,姬景红1,马星竹1,刘双全1,郝小雨1,赵月1,李杰3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糜子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7 为了验证微生物菌剂在糜子生产上的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齐黍3号为试验材料,在5叶期根部灌施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和光合细菌6种微生物菌剂,以不施菌剂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对糜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入微生物菌剂后,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6种微生物菌剂均能显著改善齐黍3号的穗长、有效分蘖数、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和穗重、穗粒重、产量及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但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综合试验结果,复合微生物菌剂和光合细菌处理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糜子各生长指标效果最好,籽粒产量最高,分别比CK增产14.90%和13.45%,可应用于黑龙江省糜子大田高产栽培。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35 38,51 1062504 闫锋1,董扬1,赵富阳1,侯晓敏1,李清泉1,刘悦1,殷博2,范国权3 20%二甲戊灵·吡嘧磺隆WP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8 为探究20%二甲戊灵·吡嘧磺隆WP对稻田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在水稻移栽35 d后,茎叶喷雾20%二甲戊灵·吡嘧磺隆WP 165,195,225和390 g·hm-2,以330 g·L-1 二甲戊灵EC 990 g·hm-2和10%吡嘧磺隆WP 22.5 g·hm-2为对照药剂,并设人工除草对照和清水对照。药后3和7 d通过目测观察法对水稻进行安全性评价,药后15 d调查株防效,30 d调查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收获期测量水稻产量。结果表明,药后15 d,除人工除草处理外(94.74%),处理4(20%二甲戊灵·吡嘧磺隆WP 390 g·hm-2)总株防效最高,为80.83%,其次为处理3(20%二甲戊灵·吡嘧磺隆WP 225 g·hm-2),总株防效为78.19%;药后30 d,处理4总株防效和总鲜重防效最高,分别为96.72%和95.66%,其次为处理3,分别为95.31%和94.18%。处理4增产效果最佳,增产率为21.54%,其次为处理3,增产20.31%。生产中,在水稻移栽35 d后,选用20%二甲戊灵·吡嘧磺隆WP 225~390 g·hm-2茎叶喷雾处理,可有效防治水稻移栽田稗草、雨久花、泽泻、慈菇和三棱草,且对水稻生产安全,水稻可增产20%以上。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39 44 1045657 王自杰,杨晓贺,邱磊,张茂明,姚亮亮,高雪冬,黄成亮,丁俊杰 两种微生物菌剂对工业大麻田中大麻螟的防治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9 为有效防控大麻螟,减少工业大麻虫害损失,选用2种微生物菌剂绿僵菌和白僵菌,设置常规施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出安全、高效、防效长久的大麻螟防治药剂。结果表明,绿僵菌制剂和白僵菌制剂处理均在播种后喷施47和54 d后对大麻螟的平均防效最佳,分别为85.56%~88.89%和64.71%~6481%;喷施后41,47和54 d绿僵菌的虫口减退率几乎持平,为83.72%~88.89%,喷施后47,54和61 d白僵菌的虫口减退率几乎持平,为63.16%~64.81%。快速生长期喷施,绿僵菌制剂与白僵菌制剂处理对大麻螟校正防效差异不显著,喷施9,12和15 d校正死亡率分别是43.83%~79.87%和47.14%~83.84%,绿僵菌和白僵菌在喷施后15 d达到了虫口减退率最佳,分别为82.03%和86.09%,两制剂之间差异不显著。对于连作工业大麻种植田建议播种后喷施绿僵菌制剂或白浆菌制剂防治大麻螟,快速生长期建议喷施微生物杀虫剂配合化学杀虫剂,以达到迅速减少虫口且延长防效的目的。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45 51 2270779 杨慧莹1,王宇先1,徐莹莹1,高盼1,张巩亮1,郑旭2,徐婷1,王晨1 扁叶刺芹种子萌发及在迁地条件下开花结实特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0 扁叶刺芹(Erygium planum L.)是一种野生观赏植物,在我国仅分布在新疆。为促进野生扁叶刺芹的引种栽培,以扁叶刺芹种子及迁地条件下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及实验室试验的方法对其种子萌发与开花结特性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扁叶刺芹的果实为双悬果,果皮厚有棘刺,其种子没有休眠,去果皮能显著提高扁叶刺芹的发芽势,清水浸种24 h能显著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在乌鲁木齐市露地栽培的扁叶刺芹2022年5月22日开始抽苔,始花期为5月27日,6月15日进入盛花期,7月9日进入末花期,6月29日已经开始结实,7月10日为果初熟期,7月20日为果全熟期。在引种地,可以正常完成生活史,安全越冬。可以通过人工去果皮,清水浸种24 h来提高其发芽能力。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52 56 2841714 吴帅男,陆婷,周睿,顾元江 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与团聚体碳氮磷储量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1 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评价和可持续发展,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储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龄组之间,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变化趋势均为近熟林>成过熟林>中龄林,林龄对土壤碳氮储量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长,黏粉粒氮储量逐渐升高,黏粉粒中成过熟林氮储量比中龄林显著增加了43.40%。土壤大团聚体磷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近熟林显著高于成过熟林18.21%。土壤全氮储量与大团聚体全氮储量、土壤全磷储量与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全磷储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林龄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黏粉粒全氮储量、大团聚体全磷储量影响显著,而团聚体磷储量受土壤磷储量影响较大,对马尾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可适当施加磷肥并注重对近熟林的管护。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57 61 1235200 石燕,武燕,王娑娑,杨燕,丁波 辣椒叶际固氮菌分离筛选及抑菌活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2 为后续研制叶面微生物菌肥提供优良固氮菌种,以辣椒为研究对象,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辣椒叶际固氮细菌,测定其固氮能力和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能力并对性能优良的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表明,从辣椒叶际共分离得到2株具有高效固氮性能的自生固氮菌LJ-1和LJ-2,分别鉴定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和根瘤菌(Rhizobium sp.),固氮酶活性分别达93.26和102.23 U·L-1。两株菌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和耐酸碱能力,对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抑制效果可达50%以上。因此,辣椒叶际固氮菌LJ-1和LJ-2是具有固氮和生防作用的多功能细菌,可为进一步研发优良的叶际固氮菌肥提供微生物资源。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62 66 2725923 幸翀1,王淑珍2,王龙2,郭青云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3 为探索农村地区金融支持政策的作用,从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选择了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因素,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的代表性变量,以黑龙江省2015-2020年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增强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撑效能,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应的配套法规,强化监管引领,深化政企合作,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金融支持.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67 70 1019481 叶禹桐,孙鸿雁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农户黑土地保护继续参与行为机理与因应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4 黑土地是一类珍贵的耕地资源,然而长期的过度集约化、不合理利用使得我国东北黑土区面临土壤“变薄、变瘦、变硬”的困境,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随着国家对黑土地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东北黑土区已开始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的措施,一定数量的农户作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主体参与到了黑土地保护工作中。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构建了农户黑土地保护继续参与行为机制模型,探究已参与黑土地保护农户群体继续参与黑土地保护的行为过程机制,并在分析农户行为机理基础上提出农户继续参与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因应策略,如继续完善黑土地保护补贴政策、注重提升农户黑土地保护意识、着重宣传黑土地保护成效、鼓励农户参与制定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组织农户学习新农机和新技术。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71 75 1205415 王鹏宇,孙宏伟 国际化培养模式下的农业工程学科教育体系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5 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根本,国际化是引领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根据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定位,聚焦农业工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面向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加强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着力打造新农科新工科视域下农业工程类专业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是落实“双一流”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从培养方向、师生国际交流平台、国际化教学团队、过程监控等方面对农业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进行分析,探索国际化农业工程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升国际化体系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76 81 1495620 唐汉,关睿,王金武,周文琪,王奇,孙小博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园艺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6 专业是本科院校的基本教学单元,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乎到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和园艺专业特点实施一流专业建设,是全面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园艺专业本着“四个根本、四个结合”人才培养理念,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拓展“第二课堂”;学科发展助力专业建设等多方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基层教学组织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整体提升了专业特色化和内涵式建设水平。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82 85 1390965 王茹华,富丰珍,萨日娜,马光恕,苏春杰,盛云燕 涉农高校“双创”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及实践路径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7 为探索“双创”教育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作用,从涉农高校“双创”教育的视角解析乡村振兴战略,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双创”教育实践探索为例,分析了涉农高校“双创”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及现状,提出了“四结合”助力模式,如“农民+专家”模式促进人才振兴,“科技推广+信息技术”模式促进科技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旅游”模式促进文化振兴,“科研项目+乡村宜居生态”模式促进生态振兴。探索出“四结合”助力模式的实践路径,包括开展多形式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实践育人平台;构建教学新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指导和帮扶“特殊”学生群体,鼓励其在农村就业创业;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创新。总之,涉农高校需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86 90 1017426 刘玉兰1,张秀峰2,范文忠1,姜龙1,吴楠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学本科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8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为加快发展乡村农业与文化经济,促进生态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的问题。本文针对乡村振兴产业结构与人才类型需求进行分析,并从内涵式教学、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及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应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增强师资力量,转变培养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多维融合学科知识教学则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91 94 1008387 阳小勇1,唐荣平1,杨国琴1,王丁龙2 木霉菌及其效应蛋白在与植物互作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9 木霉菌是一类资源丰富的生防真菌,同时木霉菌可与植物形成良好的互作关系,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抗病性。加大对木霉与植物互作及生防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推广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本文通过介绍木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木霉菌与植物互作机制,进一步综述了木霉菌分泌的效应蛋白在与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作用。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95 100 1066387 王丽君,管圆圆,张佳琳,官萌娇,李晓龙,赵培宝 向日葵列当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0 列当是一种寄生型杂草,严重危害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分析了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并对影响向日葵列当的主要环境因素、抗列当基因挖掘及品种抗性鉴定以及向日葵列当主要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品种抗性、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节肥减药、加大生物防治力度以及提升农技培训水平等措施提高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治水平。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01 106 1038991 李雨浓 树轮密度的测量方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研究热点,树轮密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代用资料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树木年轮密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当前国内外对树轮与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本文分别从树轮密度测量方法、树轮密度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树轮密度对气候响应的影响因素方面等进行综述。总结了树轮密度与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综合作用的关系,树高、海拔、树龄和坡向等非气候因子对树轮密度与气候响应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关系体现在早材密度与降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晚材密度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树轮密度受降水和温度双重作用影响。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07 112 1039871 蔡苗,卢杰 优质玉米种质资源N6321创制与利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2 玉米种质资源是选育玉米新品种的基础,针对现阶段市场需求,利用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创制聚合高产、抗病、抗逆、脱水快等优点的新种质资源,是确保玉米持续增产和稳产的重要途径。优异种质资源N6321是利用先玉508玉米品种作为基础材料,通过人工辅助选择,创制而成。经对该新种质物候期、抗性能力、丰产性、血缘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N6321隶属瑞德群,需有效积温2 650 ℃,抗叶斑病、高抗丝黑穗病、高抗茎腐病和中抗穗腐病,丰产性好。利用N6321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嫩单21,具有矮秆、耐密、早熟、宜机收的优点,适合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此种选育模式在未来玉米生产中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13 116 999356 王俊强1,韩业辉1,周超1,徐婷1,许健1,于运凯1,丁昕颖2,马宝新1 玉米新品种合玉123选育及栽培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3 为促进玉米新品种合玉123的推广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其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相关栽培技术。合玉12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自交系合选04为母本,以自交系合选2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1 119.8 kg·hm-2,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8.1%;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 910.9 kg·hm-2,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7.1%。202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2021L0020。合玉123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适宜在≥10 ℃活动积温2 400 ℃左右区域种植。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17 120,124 1009258 吴丽丽1 ,蒋佰福1,牛忠林1, 靳晓春1, 李如来1 ,邱磊1 ,王庆胜1,李想2 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4 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2023年05月10 00:00 2023年05 121 124 1055226 刘洋1,赵秀梅1,王立达1,李青超1,刘悦1,兰英1,韩业辉1,刘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