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科学 /oa 智能化推荐施肥技术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1 为了减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寒地水稻土壤及环境的影响,基于产量及上季肥料残效,依据养分专家系统(简称NE系统)在寒地水稻上进行智能化推荐施肥,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施肥量,调查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理论产量、实测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肥料偏生产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民习惯施肥(FP)三大肥料(N-P<sub>2</sub>O<sub>5</sub>-K2O)施用量161,59和106 kg·hm-2 ,智能化推荐(N-P<sub>2</sub>O<sub>5</sub>-K<sub>2</sub>O)施肥量为 151,56和69 kg·hm<sup>-2 </sup>,减施氮、磷、钾纯用量分别为10,3和37 kg·hm<sup>-2</sup>。各处理之间的生育进程、产量构成因子、实际产量都存在一定差异且变化规律不明显。处理2的成熟期最早,为9月1日,与FP的相差2 d;处理3三大肥料的PFP都是最高的,分别为73.98,199.49和161.91 kg·kg<sup>-1</sup>,比FP的分别高8.86,21.78和63.00 kg·kg<sup>-1</sup>。4个处理在减肥条件下均实现增产,处理3实际增产最高,产量达到11 171.67 kg·hm<sup>-2</sup>,增产量686.73 kg·hm<sup>-2</sup>,增产率6.5%,各处理增产、肥料偏生产力高低顺序相一致。说明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1 6 953065 闵凡华<sup>1, 2</sup>,徐新朋<sup>1</sup>,何萍<sup>1</sup>,王西亚<sup>1</sup>,李庆飚<sup>2</sup>,郭震<sup>2</sup>,袁海龙<sup>2</sup>,张明<sup>3</sup> 变量追氮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2 为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精准施肥,采取变量追氮的施肥方式在八五五农场和八五六农场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当地常规追氮量225 kg·hm<sup>-2</sup>为标准,设置5个施肥梯度并生成处方图,研究精准变量追氮施肥技术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八五五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少量减氮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常规追氮处理提高17.0%和44.1%,相较于追氮前,有机质含量提高8.2%~70.3%;pH在变量追氮后少量减氮、少量增氮显著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8%~5.7%,大量增氮处理高于常规追氮处理1.7%;各变量追氮处理玉米产量虽低于常规追氮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八五六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经变量追氮后均有所提高(3.0%~36.4%),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变量追氮后常规追氮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最高(46.08 mg·kg<sup>-1</sup>),与大量增氮处理差异显著;变量追氮后除少量增氮处理pH低于常规追氮处理,其他变量追氮处理均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2%~5.5%,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的玉米产量较高,增氮处理的产量较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变量追氮一年虽然在降低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差异上未表现出明显效果,但增加了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地块保持产量均一稳定,能够达到稳产增产的效果。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6 13 1884689 朱莹雪<sup>1</sup>,陈圣杰<sup>1,2</sup>,匡恩俊<sup>1</sup>,袁佳慧<sup>1</sup>,迟凤琴<sup>1</sup>,张久明<sup>1</sup> 不同灌溉量对蒙豆113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3 为促进大豆关键生育期合理灌溉,利用盆栽控水试验,在关键生育期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溉量处理,明确大豆生长发育特征和产量形成过程与土壤干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在鼓粒期受到干旱胁迫的生育期天数比开花期受到干旱胁迫要长,鼓粒期轻度干旱S<sub>65%</sub>的株高为85.2 cm,茎粗为7.63 mm,是两组试验区中的最大值,鼓粒期试验组中,轻度干旱处理可以增加大豆茎粗;开花期试验组中,轻度干旱F65%处理增产6.2%,其他处理减产7.5%和19.8%,鼓粒期试验组中,轻度干旱S65%处理增产47.3%,其他处理减产14.4%和26.4%,说明鼓粒期干旱对籽粒产量影响最为严重,减产程度大于开花期;耗水量均表现为对照组充分供水>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而产量则表现为轻度干旱>对照组充分供水>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从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各方面考虑,为生产出植株高、茎粗大的大豆植株,且在减少耗水量的情况下不影响产量,可在大豆鼓粒期适度采取轻度干旱(田间持水量65%)处理,可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14 20 960746 王雅莹<sup>1</sup>,白音章<sup>2</sup>,董越<sup>1</sup>,何佳欢<sup>1</sup>,吕淼<sup>1</sup> 黑龙江省中晚熟地区旱直播水稻适宜品种筛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4 为促进旱直播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以黑龙江省第二、第三、第四积温带26个主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法研究供试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出苗情况、生育期、抗倒伏相关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差异情况,筛选适合黑龙江省中晚熟地区的旱直播品种。结果表明,绥粳25、绥粳306、龙庆稻8号、龙庆稻5号、龙粳66、龙粳31、绥粳27、绥粳103、绥粳18、龙粳1624和绥粳309出苗率高、出苗整齐。其中绥粳18、龙粳31、龙粳1624、绥粳27和龙庆稻5号,表现为抗倒伏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另外还筛选出实际产量在7 400 kg·hm<sup>-2</sup>以上的品种包括绥粳106、三江6号、绥粳18、龙粳31、绥粳27、龙粳1624、龙庆稻8号、龙庆稻5号和绥粳309。综上,绥粳18、龙粳31、龙粳1624、绥粳27和龙庆稻5号可作为中晚熟地区的旱直播品种。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21 28 967241 刘晴,高世伟,刘宇强,常汇琳,马成,王婧泽,聂守军 烟嘧磺隆与三种助剂可混性及对玉米田金狗尾草防效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5 为了研究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在室内进行了40 g·L<sup>-1</sup>烟嘧磺隆添加助剂试验,添加异辛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HPP)、甲酯化植物油和迪增3种助剂,研究添加助剂后对除草剂表面张力、扩展直径、接触角的影响;在田间进行了40 g·L<sup>-1</sup>烟嘧磺隆与3种助剂桶混喷雾,调查对玉米的安全性及对金狗尾草的株数防效及鲜重防效。结果表明,40 g·<sup>L-1</sup>烟嘧磺隆与各助剂混用后对玉米安全,40 g·L<sup>-1</sup>烟嘧磺隆添加3种助剂后,药液表面张力下降、扩展直径提高、接触角下降。施药后30 d,40 g·L<sup>-1</sup>烟嘧磺隆1.50 L·hm<sup>-2</sup>+迪增0.375 L·hm<sup>-2</sup>、40 g·L<sup>-1</sup>烟嘧磺隆1.50 L·hm<sup>-2</sup>+甲酯化植物油0.525 L·hm<sup>-2</sup>的株数防效均在80%以上,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说明40 g·L<sup>-1</sup>烟嘧磺隆常规用量与高量的迪增和甲酯化植物油混用能够提高对玉米田金狗尾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28 33 974888 王英秀,杨静,林瑞鹏,孔祥清 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盐土中玉米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6 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深植沃土和GGR拌种专用肥拌种对中重度盐渍化土壤玉米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以前期鉴选出的耐盐玉米品种沃玉3号和盐敏感玉米品种纪元878为试验材料,在种植前进行拌种处理,研究拌种后对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性状、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应用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能够提高种子出苗率,同时对玉米幼苗的农艺性状以及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发现,在3种盐浓度土壤中,淡土和0.5%盐土中GGR拌种专用肥拌种对耐盐玉米品种沃玉3号种子萌发和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GGR深植沃土拌种处理,在0.3%盐土中,GGR深植沃土拌种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GGR拌种专用肥拌种处理;在淡土中,GGR拌种专用肥拌种对盐敏感品种纪元878的种子萌发和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GGR深植沃土拌种处理,在0.3%和0.5%盐土中,GGR深植沃土拌种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GGR拌种专用肥拌种处理。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34 39 956628 陈悦<sup>1</sup>,冯薇<sup>1</sup>,张福峰<sup>2</sup>,吴哲<sup>1</sup>,孟然<sup>1</sup>,王秀萍<sup>1</sup> 藏桃<i>AmArg1</i>基因克隆与互作蛋白筛选及抗逆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7 为探究藏桃精氨酸酶1的耐逆性生物学功能,克隆了精氨酸酶1基因(<i>AmArg1</i>)全长ORF,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该蛋白是酸性的无信号肽结构的非分泌蛋白。将<i>AmArg1</i>转入酵母细胞,其对酵母细胞无毒性、无自激活活性。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AmArg1的互作蛋白AmLhcb1、AmRabB1b 并在洋葱活体细胞内验证互作,并初步探究<i>AmArg1</i>在NaCl、甘露醇和CuSO<sub>4</sub>胁迫下的抗逆性反应,发现过表达转<i>AmArg1</i>酵母菌具有较强的胁迫耐受性。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40 50 0 白洁霞,李佳昕,刘璐璐,罗秋香 小兴安岭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温湿度敏感性差异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8 为了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针、阔叶林土壤碳汇稳定性差异,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针、阔叶林进行调查并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土壤异养呼吸速率(Rs)、温度敏感性(Q10)、湿度敏感性(Hs)及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针叶林显著高出31.49%(P<0.05),土壤异养呼吸速率针、阔叶林间差异不显著。针叶林土壤温度敏感性(Q10)比阔叶林显著高出16.82%,但湿度敏感性针、阔叶林间差异不显著。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更高,且阔叶林温度敏感性更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对碳汇稳定性影响最大。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51 55 1246422 张喜亭<sup>1</sup>,杨茗<sup>1</sup>,杨艳波<sup>2</sup>,冯鹏<sup>1</sup>,仲召亮<sup>3</sup>,梁梓<sup>1</sup>,武弘源<sup>1</sup> 不同生育期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09 为了探究大豆的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规律,在大豆出苗期(VE)、始花期(R1)、盛荚期(R4)、鼓粒期(R6)和完熟期(R8)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并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大豆根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在出苗期时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随后在始花期下降,在盛荚期上升,在鼓粒期再次下降,完熟期又上升。不同生长时期真菌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和鞭毛菌门,而真菌优势菌属不同,出苗期和始花期的优势菌属为穗霉属,盛荚期、鼓粒期和完熟期的优势菌属为篮状菌属;各生长时期的优势细菌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出苗期、始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的优势菌属为节杆菌属,完熟期的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大豆根际微生物种群随着生育期发生变化,出苗期时根际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群丰富度比真菌更高。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56 62 5675655 杜虹锐<sup>1</sup>,杨帆<sup>1</sup>,王爽<sup>1</sup>,蒋希峰<sup>1</sup>,李沐恺<sup>2</sup>,刘春来<sup>1</sup> 不同菌种固态发酵时间对甘草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0 为充分发掘与利用甘草资源,促进发酵甘草的抗氧化研究,选取3 种不同菌种(酵母菌、米曲霉菌、黑曲霉菌)发酵的甘草黄酮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甘草中的黄酮,在甘草30 g,接种量10%、发酵温度28 ℃、含水量80%的条件下,对发酵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优化发酵后提取的甘草黄酮粗提物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并测定其相关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探究不同菌种固态发酵时间对甘草黄酮含量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在酵母菌发酵5 d、米曲霉菌发酵5 d,黑曲霉菌发酵3 d时的黄酮含量最高,经大孔树脂纯化后黄酮含量上升,黑曲霉菌发酵组由63.8 mg·g<sup>-1</sup>上升为90.6 mg·g<sup>-1</sup>、米曲霉菌发酵组由78.2 mg·g<sup>-1</sup>上升为101.8 mg·g<sup>-1</sup>、酵母菌发酵组由54.9 mg·g<sup>-1</sup>上升为82.6 mg·g<sup>-1</sup>、未发酵组由39.6 mg·g<sup>-1</sup>上升为57.9 mg·g<sup>-1</sup>;不同菌种发酵甘草后对DPPH及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未发酵甘草,其中米曲霉发酵组的DPPH及ABTS 清除力最高。因此,酵母菌、米曲霉、黑曲霉发酵甘草能有效提高黄酮含量,大孔树脂纯化甘草黄酮后黄酮含量显著上升,且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63 68 1297712 李达,朱婷,刘地,武晓英 西兰花茎叶汁液发酵液对小青菜生长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1 为促进西兰花废弃茎叶汁液的资源化利用,以小青菜为供试材料,分别以培养皿培养和基质栽培的方法,研究不同稀释倍数下西兰花茎叶汁液发酵液对青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10倍的西兰花茎叶汁液发酵液对青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根长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抑制作用解除,稀释50倍及以上的西兰花茎叶汁液发酵液对小青菜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稀释50倍至100倍的西兰花茎叶汁液发酵液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增加ETR(光合电子传递速率)、qP(光化学淬灭)、Y(Ⅱ)值(光合量子产量),从而促进小青菜光合速率以及植物生长,鲜重平均提高25.07%,其中稀释50倍处理下干重较对照增加了11.89%。因此,西兰花茎叶汁液发酵液在稀释50倍至100倍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小青菜生长,尤其是50倍效果较好。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69 75 1467163 虞汕瑛,张辽,张娜娜,束良佐 猪粪水热处理产物对土壤性质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2 为探讨猪粪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将不同温度处理下的水热产物作为添加剂,对土壤进行培养研究其特性变化,通过小白菜种植试验验证不同温度处理下猪粪水热产物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土壤培养49 d时,各猪粪水热产物处理均显著降低了pH,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EC显著提升,其中ZF180处理组提升最为明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EC分别提高了29.10%、61.78%、22.94%、20.31%和25.70%。种植60 d时,小白菜产量、生物量、株高、单株叶面积、根长都有所提高,其中ZF180处理组小白菜的生长性状表现最好,与CK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25.17%、225.39%、61.50%、104.78%和90.67%。因此,180 ℃水热处理温度是猪粪废弃物水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最适温度。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76 85 10616206 杨英,包兴幸,赵彦琦,翟梓萌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和育种研究现状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3 为恢复和加强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大豆育种技术创新,培育高产突破性大豆品种,实现大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中国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采用经济学和情报学中文献计量、文本挖掘等研究方法,以科研论文和专利等为数据基础,梳理了全球及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全球及中国的大豆育种进展和发展趋势,研判大豆育种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全球大豆生产规模和产量持续扩大,中国大豆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消费需求逐渐多元化。针对目前中国大豆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如瞄准市场需求,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强化种业创新能力,从源头为产业链注入强劲动力;加强种业科企融合,培育优质产业主体;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86 93 3319408 曹彦蕾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可持续发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4 为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局限性,重点关注管理不足、监测体系不完善以及科研与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建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数据收集与监测手段,并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以科学评估水土保持措施的实际效果及其长期影响,促进水土保持的科学决策。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综合数据监测,为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指导,从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平衡的维护。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94 98 931168 梁文俊 课程思政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挑战与核心问题解决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5 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是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举措。为提升生物学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效果,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东北农业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课程为例,采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难度、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评价体系的创新需求进行深度剖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并应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新教学模式能改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和课堂参与度。学生对融合思政元素的BOPPPS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认为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因此,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99 106 1723371 周佳勃, 岳顺利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中低产田改良研究态势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6 为全面把握我国中低产田改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从而促进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耕地保育,以中国 CNKI 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中低产田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和分析该领域文献的发文量、涉及学科、文章发表情况、文献来源、所属机构和关键词情况,对我国中低产田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揭示了该领域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我国中低产田改良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截止2024年总计发表920篇学术文章和15篇学位论文;不同年份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从整体上看呈起伏状,3个峰值的阶段分别为1991-1992年、1995-1997年及2012-2014年;学术文章涉及的前6个学科分别为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农业经济、农作物、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以及农业工程;研究开始较早的是辽宁、广西以及北京等的研究机构,发表文章排在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新疆、江苏、辽宁和河北。整体文献中核心期刊比例不高,需加强深入研究。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共现分析,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改良措施、评价以及作物产量等方面。中低产田改良培肥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分析其成因、种类划分、评价方法以及改良利用等诸多方面,农艺与工程相结合是我国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途径,集成、配套其他相关技术,最终实现土壤障碍因素消减、土壤肥力提高以及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106 112 4947498 马星竹<sup>1,2</sup>,郝小雨<sup>2</sup>,郑雨<sup>2</sup>,赵月<sup>2</sup>,姬景红<sup>2</sup>,刘双全<sup>2</sup> 葵花籽油组成成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7 向日葵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其籽实加工的葵花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健康植物油,备受消费者青睐。食用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关键因素。现对葵花籽油中营养和风味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概述,重点从成分组成的分类、应用领域、加工工艺和贮藏保鲜技术进行阐述,并对葵花籽油开发利用前景及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113 120 983337 王静 寒地粳型糯稻新品种龙粳1823的选育与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8 为促进糯稻新品种龙粳1823推广应用和黑龙江省糯稻产业发展,介绍了龙粳1823的亲本来源、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糯稻新品种龙粳182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自育亲本材料龙交11-4474为母本,龙交11-4055为父本,育成的优质粳型糯稻新品种。2019-2020年龙粳1823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水稻品种糯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228.7 kg·hm<sup>-2</sup>,比对照品种龙糯3号增产8.5%。2021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水稻品种糯稻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92.9 kg·hm<sup>-2</sup>,比对照品种龙糯3号增产8.3%。三年试验产量均比对照品种龙糯3号增产8.0%以上,属高产型水稻品种。2022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黑审稻20220064)。2020-2021年经鉴定分析,龙粳1823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糯稻标准,具有米质优、株型理想、丰产性好、综合抗性优良等特点。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121 124 1015754 马文东,胡月婷,张云江, 杨庆, 王继馨, 李大林, 王立楠 ,李鹏 黑龙江省寒地野生红蚯蚓繁育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1019 为了促进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结合多年的繁育试验和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寒地环境野生红蚯蚓繁育方法。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野生红蚯蚓的采集方法、分类和选育标准、繁育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该繁育技术简单方便、环保实用,每年繁育出3 kg的红蚯蚓足够一个种植面积为10亩的家庭农场进行土壤改良。 2025年01月10 00:00 2025年01 125 128 3597641 王洪梅<sup>1</sup>,张海峰<sup>1</sup>,王力臣<sup>1</sup>,白卉<sup>1</sup>,李春明<sup>2</sup>,周志军<sup>1</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