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科学 /oa 白屈菜红碱可湿性粉剂的研发及对水稻激素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 为促进以白屈菜红碱为原药开发的绿色生物农药的应用推广,探索白屈菜红碱影响水稻激素分泌的机制,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流点法选定可湿性粉剂的分散剂,并筛选出各种助剂的用量,从而确定了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即以10%的白屈菜红碱作为主要成分,辅以8%的Ultrazine NA、16%的TAMOL DN和8%的Atlox Metasperse 550S作为分散剂,同时使用8%的GEROPON SDS作为润湿剂,以及10%的白炭黑HL-200和39.5%的无水葡萄糖作为填料。以Aguique Soap L 0.5%为消泡剂。应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白屈菜红碱对水稻激素分泌的影响发现,白屈菜红碱可湿性粉剂处理水稻后,代谢物有明显差异,药剂处理组中水杨酸含量为对照组的近3倍,同时也能够促进水稻分泌赤霉素和吲哚乙酸,推断白屈菜红碱可湿性粉剂增强了水稻的抗病性。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 7 2425264 韦庆慧,宋伟丰,师正浩,李志勇,潘亚清 水稻纹枯病拮抗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控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2 水稻纹枯病严重危害水稻生产,为拓展水稻纹枯病的生防菌资源,从抗性品种水稻叶鞘中分离筛选获得对水稻纹枯病菌有生防效果的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试验、菌核萌发试验、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筛选得到的内生细菌对纹枯病菌室内和室外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12株内生菌中7株内生细菌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显著的生防效果,其中5株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超过55%。黏质沙雷菌Y3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均有抑制效果,其对水稻离体叶片抑制率为39.21%,盆栽抑制率为29.62%,且对水稻无害。黏质沙雷菌Y3可以作为生物防治剂应用于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控。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8 13 3331427 蒋世琦<sup>1</sup>,罗欣<sup>1</sup>,陈柳<sup>1</sup>,谢栋臣<sup>1</sup>,孙淼<sup>1</sup>,陈井生<sup>1</sup>,肖国生<sup>1</sup>,玄元虎<sup>2</sup> 一株引起高粱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3 为明确一株分离得到的高粱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蘸根接种法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并基于ITS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同时结合形态学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ZY5菌落正面绒状,规则圆形,黄褐色;菌落背面深黄褐色至黑色;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8~17μm×10~12μm;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无隔膜,大小2.0~3.0 μm×1.0~1.5μm。基于β-tubulin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8%。根据形态特征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将菌株ZY5鉴定为高粱附球菌。高粱附球菌可以引起高粱根腐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4 17 3885500 张欢,曹尚,范新宇,张美琦,陈雪梅,战鑫,郭永霞 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技术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4 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大豆产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常规喷灌和浅埋滴灌两个灌溉处理,选用两个大豆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优化大豆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并提升产量。结果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满足大豆关键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浅埋滴灌通过水分分次供给,能够增加大豆群体效应。对比常规喷灌,浅埋滴灌能够使大豆齐农7号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27.71%、34.87%和25.30%,使黑农531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25.09%、38.04%、52.97%、11.45%和24.68%;浅埋滴灌对比常规喷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02%~26.87%,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7.30%~27.93%。浅埋滴灌通过多次少量水分供应,优化大豆植株群体性状,提升产量性状,进而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8 24 1536384 杨慧莹,王宇先,高盼,徐莹莹,张巩亮,闫锋,董扬,申惠波 国内大豆品种在新疆博州垦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及综合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5 为解决新疆博州垦区春播与复播大豆的栽培难题,对引入的35个春播与16个复播大豆品种进行了多项农艺性状测定,并进行相关性、通径分析及聚类分析,通过调查复播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确定复播适宜时间,以便促进当地大豆种植推广及高产品种培育。结果表明,春播大豆与复播大豆单株经济性状均展现出显著的变异性,春播大豆的变异系数介于26.32%~139.32%之间,而复播大豆的变异系数则在7.87%~160.45%之间,其中,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程度最高,而百粒重和生育期的变异程度相对较低。在春播大豆中,产量与生育期、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为突出。而在复播大豆中,只有产量与生育期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生育期对产量的贡献最为重要。通过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5为标准,春播大豆品种被划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的新大豆25、新大豆26和合农71在博州垦区表现最佳。而在复播大豆中,以欧式距离15为标准,分为六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与第Ⅴ类群的黑科88、黑龙501、黑龙502在博州垦区的生产效果较好。同时,春播大豆时需注意,南方品种可能不适合在博州垦区种植;对于复播大豆,关键在于避免播期过晚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尽早播种,适宜播期范围从6月19日至7月9日,且每推迟1 d播种,都会有一定的产量损失,播种越晚产量损失越大。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25 34 2643193 康琦,史丰疆,于波,曾晓菲,夏红斌 单、双隐性甜玉米自交系籽粒内含物与胚乳/胚干重比值的相关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6 为促进甜玉米制种以及甜糯型鲜食玉米选育,以单隐性甜玉米自交系和双隐性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查对不同时期籽粒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内含物与胚乳/胚干重比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淀粉含量逐渐增加,T4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T1、T2和T3;经相关分析发现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胚乳/胚干重比值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糖含量却呈负相关关系,单隐性材料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低于双隐性材料,但淀粉含量、胚乳/胚干重比双隐性材料高,进一步说明了双隐性甜玉米自交系比单隐性甜玉米自交系种子活力低的内在原因。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35 40 1698370 程娟1,邵广忠1,王晓东2,张庆娜1,宗春美1,闫超3,孙殷会1 水稻芽种的催芽程度和晾置时间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7 为了研究水稻不同催芽程度芽种的适宜待播时间及对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测定室温条件下不同晾置时间对水稻三江6号“露白”(仅胚芽突破种皮)和“发芽”(胚芽胚根突破种皮)两种芽种含水量的影响,并调查晾晒后2种催芽程度芽种的出苗率及秧苗素质。结果表明,(1)未经晾晒“露白”“发芽”芽种的含水量分别占种子干重的44.8%和55.4%。晾置0~8 h后,两种芽种的含水量下降速度快,“露白”芽种含水量降至24.4%,“发芽”芽种含水量降至25.9%;(2)“露白”芽种在0~10 h(芽种含水量44.8%~23.3%)晾置时间内,秧苗根系、鞘叶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出苗率≥85%。“发芽”芽种在0~10 h(芽种含水量55.4%~24.8%)晾置时间内,出苗率≥85%,但晾置时间≥1 h,幼苗种子根消失,根系多为新生短小须根;(3)在3.5叶期,未经晾晒的“露白”和“发芽”芽种(晾置0 h)处理的秧苗素质显著高于“发芽”芽种(晾置时间≥1 h)。综上,与“发芽”芽种相比,“露白”芽种具有更长的待播时间,更适合水稻工厂化育秧。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41 46 1109956 王贺,李静,顾春梅,萧长亮,王丽萍,那永光,王安东,周燕 油菜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2-酮脂酰-CoA 还原酶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8 油酸是菜籽油主要脂肪酸,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能,菜籽油品质改良对改善我国居民营养水平十分重要,因而受到油菜育种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其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发展,以高油酸油菜5叶期-6叶期叶片为材料,克隆了油酸代谢相关基因2-酮酯酰-CoA还原酶,同时还构建了过表达载体,测序分析发现基因长度为1 212 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312个蛋白,通过Predictprotein定位于内质网,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与数据库公布序列同源性为99%,CDs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甘蓝型油菜KCR与白菜型油菜KCR聚类在一起,拟南芥KCR 与亚麻荠KCR聚类在一起,甘蓝型油菜KCR与白菜型油菜KCR亲缘关系较近,同拟南芥KCR、亚麻荠KCR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47 52 1762168 陈小玲1,刘迎霞2,张维2 薰衣草品种花期物候与形态特征量化描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9 为明确新疆伊犁地区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主栽品种的开花性状,进而通过品种选育延长薰衣草观赏期。采用田间观测法,对当地主栽的5个薰衣草品种的开花物候和花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和比较。结果表明,5个薰衣草品种分别在6月至7月初和7月至8月中旬开花,其个体水平开花物候的进程(开花振幅曲线)都表现为渐进式单峰曲线。当地主栽的5个薰衣草品种在开花物候、花色、花香等观赏性状上存在区别,各有特色。不同品种的薰衣草在花期物候上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杂花’品种的花期最长,可以作为延长观赏期的基础品种。各品种在株高、冠幅、叶形、花色等形态特征上具有多样性,这为品种搭配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延长观赏期和提升观赏价值。通过合理搭配不同品种的薰衣草,可以有效延长观赏期至60 d。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52 60 7799579 舒文君<sup>1</sup>,陆婷<sup>1</sup>,张哲<sup>2</sup>,曹小洁<sup>2</sup>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柠条锦鸡儿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0 为研究石羊河流域中下游5个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利用ITS与 psbA-trnH 联合序列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5个柠条锦鸡儿种群中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再对5个柠条锦鸡儿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个种群中优势种为柠条锦鸡儿;(2)柠条锦鸡儿种群共存在20个单倍型,以原始单倍型Hap1为节点形成了一个大分支,以Hap9、Hap10和Hap12为节点形成了3个小分支,其中,阿拉古山种群中单倍型最为丰富,阿拉古山种群与扎子沟种群中单倍型突变方向差异最大;(3)柠条锦鸡儿群体间变异为14.28%,群体内的变异为85.72%,柠条锦鸡儿群体分化指数在0.02~0.27之间。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其中,八步沙种群与阿拉古山、扎子沟种群间的群体遗传分化最大。由此可见,柠条锦鸡儿阿拉古山种群、扎子沟种群、八步沙种群群体遗传结构存在差异,可以作为下一步柠条锦鸡儿育种的种质材料。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61 67 5384214 华晓琴<sup>1,2</sup>,马鸿文<sup>1,2</sup>,俞天泉<sup>1,2</sup>,闫海旺<sup>3</sup>,李浩<sup>4</sup> 茶条槭秋季叶色变化相关生理性指标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1 为了探究茶条槭秋季叶色变化的机理,对茶条槭在不同叶色时期的多项生理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色素种类与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茶条槭叶色变化主要由花青素的大量积累引发,总花青素含量在叶色变化过程中显著增加,红色叶片的花青素含量是绿色叶片的4.31倍。随着叶色由绿转红,可溶性糖含量从2.54%增加至8.96%,可溶性蛋白含量从0.25 mg·g-1增加至0.35 mg·g-1。绿色叶片时期的POD、SOD和CAT活性分别为45.52,1 985.21和153.28 U·g-1;半红色叶片时期,这些酶活性显著提高,分别达到228.51,7 854.58和254.47 U·g-1;而在红色叶片时期,酶活性又有所下降,分别为105.86,514.25 和78.52 U·g-1。因此,建议在茶条槭的推广应用中,注重通过调控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土壤养分等,优化其生长条件,适当调节糖等营养元素的供应,增强茶条槭的叶色表现和抗逆性。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68 72 1118917 舒钰<sup>1,2</sup>,高天宏<sup>2</sup> 不同激素与基质对密枝红叶李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2 为研究高效繁育密枝红叶李的方法,确定密枝红叶李适宜的嫩枝扦插方法,以密枝红叶李一年生嫩枝为试验材料,插穗经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后扦插在不同基质中,测定插穗愈伤组织数、生根数、生根率与根系生长情况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枝红叶李插穗的生根过程属于愈伤组织生根型;影响密枝红叶李扦插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激素类型,其次是激素浓度,最后是基质类型;密枝红叶李采用1 000 mg·kg-1的ABT1处理插穗后在1∶1的椰糠与珍珠岩混合基质中扦插效果最好。ABT1、NAA、IBA 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密枝红叶李嫩枝扦插的各项生长指标,其中ABT1处理的效果最好,IBA次之,NAA最差。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73 77 1048056 段美红, 杨益 智能农业视域下农民增收路径探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3 为揭示智能农业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理与边界条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与人工智能融合所催生的智能农业范式,基于技术赋能理论,整合多源数据与计量方法,深入剖析智能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发现智能农业借由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激活产业链增值及培育服务生态实现增收,其效能受技术适配性等因素调节,同时面临技术扩散等瓶颈。据此提出 “差异化技术渗透-包容性数字基建-协同性政策网络” 的三维干预体系。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78 84 999594 龙海峰 点蜂缘蝽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4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大豆害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为明确点蜂缘蝽在国内外研究动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JP3〗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整理出1989-〖JP〗2024年发表的与点蜂缘蝽相关的期刊文献,分析点蜂缘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共有443篇文献,国内外发文量集中在2017-2025年。发文量排名前两位的国家是韩国和日本。中国在近五年发文量快速增长,正在缩小与前者的差距。发文量最多的中外研究机构是National Agriculture Food Research Organization和吉林农业大学。《大豆科学》和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是发表相关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症青及点蜂缘蝽的生物学特性、共生关系、行为与生态和防治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该害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85 92 8014792 陈思蒙<sup>1</sup>,崔新<sup>1</sup>,丁宁<sup>1</sup>,杜霄力<sup>2</sup>,于伟<sup>2</sup>,李晓凤<sup>1</sup>,史树森<sup>1</sup>,高宇<sup>1</sup> 玉米芯木糖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5 为了提升木质纤维资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并缓解环境压力,系统分析了玉米芯木糖渣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及其技术路径。随着我国木糖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芯木糖渣的生成量增加,传统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玉米芯木糖渣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具有高纤维素含量和良好的物理特性,使其在生物能源、材料及肥料等领域应用广泛。同时系统分析了玉米芯木糖渣的化学成分、功能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包括生物发酵、能源化利用、材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及基质化利用等多个方向。尽管存在成分复杂性和酶制剂成本高等技术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木糖渣资源化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增长,有望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93 99 1007373 夏金楠<sup>1</sup>,接敬一<sup>1</sup>,苏婷<sup>1</sup>,俞佳秀<sup>1</sup>,陈琢<sup>1</sup>,毕少杰<sup>1,2</sup>,王彦杰<sup>1,2</sup> 杂交大豆新品种吉育668选育及栽培要点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6 为推广强优势大豆杂交新品种吉育668,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吉育 668 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247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227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经过多年的筛选和产量鉴定独立选育而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31.25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1.8%,试验点中最高产量为3 783.3 kg·hm-2。202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649.4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2.7%,其中最高产量为3 041.0 kg·hm-2。吉育668于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20003。该品种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5.39%,粗脂肪含量22.94%,蛋脂合计58.33%,具有突出的高产、稳产特性,属于高油大豆品种,适宜在吉林省延边州和白山市大部分地区、吉林市部分地区等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生产区域种植。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00 103 979388 王鹏年,胡水清清,刘大壮,张井勇,张春宝,郑宇宏,王亮 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选育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7 为促进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主要栽培技术。嫩单4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玉米研究所于2017年以玉米自交系7076A1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K165101B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组合。2021-2022年参加黑龙江省齐顺联合体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10 668.0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平均增产7.6%。2023年参加黑龙江省齐顺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372.6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增产7.4%。202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2024L0061。嫩单47具有抗倒伏、抗病害、耐密植、优质、高产、籽粒后期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适合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地区种植。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04 108 995318 周超,王俊强,韩业辉,徐婷,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于运凯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龙食葵8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8 为促进向日葵新品种龙食葵8号的推广和应用,对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龙食葵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12102A为母本、1604R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食用向日葵杂交新品种。2018-2019年,龙食葵8号连续两年在3省9个地区进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67.5 kg·hm-2,较对照品种JK108增产9.71%。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为GPD向日葵(2021)230006。该品种属于中熟品种,生育期103 d,植株直立健壮,株高202.2 cm,茎粗2.83 cm,叶片数32片,籽仁粗蛋白含量25.3%,含油率46.1%。龙食葵8号中抗黄萎病和菌核病(根腐型),中感菌核病(盘腐型)、黑斑病和褐斑病。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生态相似地区春季种植。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09 112 985322 王静,谢鹏远,周菲,佟博通,狄成乾,黄绪堂,马军,王文军 纤用亚麻新品种科合纤亚8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9 为了促进亚麻种植业的发展,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纤维品种亚麻的需求,详细介绍了纤用亚麻新品种科合纤亚8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科合纤亚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以COL166为母本,以K-4986为父本,采用系谱法定向选育而成的亚麻新品种。2021-2022年区域试验科合纤亚8号原茎产量为6 979.26 kg·hm-2,全麻产量为1 836.62 kg·hm-2,种子产量为1 092.65 kg·hm-2,较对照品种分别增产4.64%、15.62%和20.37%。全麻率为31.68%,比对照品种黑亚16号高2.58百分点。科合纤亚8号在2024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登记编号为GPD亚麻(胡麻)(2024)230011。该品种具品质优、抗病、纤维高等特征,适宜在黑龙江省以及周边同等土壤气候条件地区种植。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13 117 1022543 杜若楠<sup>1</sup>,张睿<sup>1</sup>,杨学<sup>1</sup>,赵海滨<sup>1</sup>,金慧<sup>1</sup>,吴玉娥<sup>1</sup>,周春薇<sup>2</sup>,高嫱<sup>3</sup> 新疆棉花“干播湿出”种植技术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20 棉花“干播湿出”种植技术在南疆地区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回顾南疆“干播湿出”种植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广建议。灌溉制度是核心影响因素,在棉花生产的降本增效、提产增收、避灾降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17 121 983762 张利怀,宋玉兰,夏轩 宁夏三种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21 食用菌是一类具有药食两用功能的蕈菌,被誉为“天然绿色保健品”,但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由于病虫害类型多、基数大、发展特别迅速,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促进宁夏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引进宁夏种植的秀珍菇、榆黄菇和大球盖菇3种食用菌的常见病虫害种类、为害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安全、合理的防治策略。食用菌生产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在于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2025年04月10 00:00 2025年04 122 126 997560 王喜刚<sup>1</sup>,徐瑾瑜<sup>1</sup>,田静<sup>1</sup>,郭成瑾<sup>1</sup>,王海霞<sup>2</sup>,李冬<sup>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