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科学 /oa 龙麦系列部分品种(系)<i>Wx-B1b</i>基因检测与淀粉特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1 小麦品质改良是东北春麦区强筋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小麦籽粒淀粉特性是决定面条品质的重要因素。淀粉特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Wx-B1b基因为控制小麦直链淀粉含量的主效基因。为明确该基因在龙麦系列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有用信息,利用Wx-B1b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了153份小麦品种(系),并对该基因在东北春麦区强筋小麦遗传背景下淀粉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特异性标记能准确鉴定Wx-B1b基因,在检测的153份材料中,82份材料含有Wx-B1b基因,占比为53.6%;黏度仪的峰值黏度在Wx-B1b和Wx-B1a基因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lt;0.05),为淀粉特性改良的主效基因。因此在东北春麦区为进一步提高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效率,在亲本组配、后代选择及稳定品系处理中应加强Wx-B1b基因的应用和选择。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1 5 1544431 宋维富,杨雪峰,刘东军,赵丽娟,仇琳,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 雷达图法综合评价抗线虫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2 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线虫大豆品种(系),以2020-2021年抗线虫大豆品种(系) 11个主要农艺性状的5点试验数据均值为评价指标,利用雷达图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最大、单株粒重最高、SCN指数与倒伏级别最低的品系为17-665,其综合评价和产量数据排名均为第1,说明该品系抗病性、抗倒性、丰产性较其他品种(系)突出;产量排名第2位(2020年)和第4位(2021年)的品系为17-555,因SCN指数偏高,单株粒重低,其他性状中等偏上,在综合评价分析中排名均较产量排名下降;而2年产量排名第8位的品系为17-474,倒伏级别最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较高,综合性状较好,在综合评价分析中排名第3位(2020年)和第2位(2021年);各农艺性状表现较差的品系17-388产量及综合评价排名均为第10位;对照品种齐农5号在2年5点试验中产量与综合评价排名较小,说明在不同年际间、不同试验地点齐农5号表现稳定,适宜作为黑龙江省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6 11 975015 周长军 稻壳可溶性硅肥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3 为探究硅肥高效利用,促进水稻增产及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以稻壳为原料的可溶性硅肥为研究对象,选取五优稻4号为供试材料,通过对水稻不同时期及施用不同浓度稻壳可溶性硅肥探究其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大区试验不设重复,于分蘖期(7月13日)分别喷施可溶性硅肥1.5 L·hm-2(A)、3.0 L·hm-2(B),分蘖期和抽穗期(7月29日)两次喷施可溶性硅肥1.5 L·hm-2(C)、3.0 L·hm-2(D)及喷施清水组(CK)。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抽穗期两次喷施可溶性硅肥3.0 L·hm-2(D)处理水稻产量及糙米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 389 kg·hm-2及80.6%,其水稻倒数第二茎节长度为18.29 cm较对照(CK)倒数第二茎节长度24.58 cm缩短6.29 cm。分蘖期及抽穗期两次施用可溶性硅肥较分蘖期单次施用可溶性硅肥,对于水稻增产及抗倒伏能力均有更好的促进效果。说明稻壳可溶性硅肥对寒地水稻增产及提高抗倒伏性能力有显著效果。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12 17 1374454 苏恒,马献发,陈柏杨,张和慕,解滢萱,毛一诺 叶面喷施锌肥对小豆产量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4 为促进黑龙江省小豆产业提质增效,以龙红豆4号和冀红352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22和2023年进行硫酸锌施用浓度和施用次数效果试验。2022年,设置5个ZnSO4浓度质量百分数为0%,0.1%,0.2%,0.3%和0.4%),在结荚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其对小豆产量因子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施用浓度(0.3%)。2023年,在结荚初期、结荚中期、结荚初期+结荚中期,进行叶面喷施0.3%的ZnSO4筛选出最佳喷施次数。2年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外源ZnSO4可提高小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喷施0.3%的硫酸锌最为适宜,能有效提高小豆百粒重和籽粒锌含量,分别较CK提高6.68%~9.97%和16.17%~25.33%;在结荚初期+结荚中期叶面喷施2次浓度为0.3%的外源ZnSO4可显著提高小豆籽粒锌含量,龙红豆4号和冀红352较对照分别提高33.33%和48.16%,喷施2次与喷施1次相比,显著提高了冀红352的单株产量。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18 23 1077548 李琬1,2,王雪扬2,卢环2,刘淼1,2,王晨2,高嫱2,孟宪欣2,尹振功2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5 为促进作物稳产增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免耕(NT)、浅耕(ST)、深耕(DT)]及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T)、秸秆离田)]下,黑土区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养分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在各耕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NT-T、DT、ST-T和DT;全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ST-T、DT、NT-T和NT-T;速效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DT-T、DT-T、DT和NT;土壤各耕层pH均为ST处理最高;土壤含水率在0~10 cm土层中NT-T处理最高,其他土层中均为ST-T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ST-T处理最高。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水率在秸秆还田方式下表现最高;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论在秸秆是否还田下,浅耕和深耕的方式均优于免耕。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24 29 2408419 杨冰,孟祥海,王佰成,王文慧,时新瑞,徐德海,张帅,张星哲 施用猪场肥水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6 为有效解决猪场肥水排放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将猪场肥水作为追肥施用于农田,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猪场肥水施用量(按氮素计)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研究猪场肥水替代矿物氮肥还田利用效果与最适宜施用量。试验设计4个处理,对照组(CK)[施用1倍氮需求量的化肥(氮施用量 153.1 kg·hm-2)]、处理1(T1)[施用1倍氮需求量的肥水(氮施用量 153.1 kg·hm-2)];处理2(T2)[施用1.2倍氮需求量的肥水(氮施用量 183.7 kg·hm-2)];处理3(T3)[施用1.5倍氮需求量的肥水(氮施用量 229.7 kg·hm-2)];处理4(T4)[施用2倍氮需求量的肥水(氮施用量 306.2 kg·hm-2)]。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CK),T3、T4组玉米在穗轴粗、行粒数、百粒重指标上显著增加(P&lt;0.05),T3组最高,为50.23 mm、38.21粒和37.18 g;T3处理组产量为9 628.88 kg·hm-2,比对照组提升4.63%,增产效果显著(P&lt;0.05)。施用猪场肥水显著提升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P&lt;0.05),处理组有机质含量在17.50~18.11 g·kg-1,全氮含量在1.02~1.54 g·kg-1;与种植前相比,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升3.16%~6.77%,全氮含量T3和T4提升13.74%~33.57%;各处理组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未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规定的限值。综合分析认为,当猪场肥水施用量(按氮素总量计)为需求量1.5倍时效果最好。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29 35 1071805 黄镇,张卓毅,蓝碧浩,张建淼,王倩,陈宜军 烯效唑处理下绿豆农艺性状稳定性及性状间相互关系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7 为加强绿豆育种性状选择,以绿丰2号、绿丰5号和JLPX02绿豆为试验材料,选用3个浓度的烯效唑进行浸种,采用大田试验,测定供试绿豆的14个农艺性状,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性状的综合评价,研究烯效唑处理下绿豆农艺性状表现的稳定性及各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分枝数、根重、根瘤数、单株荚数、单株鲜重和单株粒重6个性状在3个品种(系)中均发生大幅度变异,稳定性弱;主茎节数、株高、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稳定性强;百粒重与荚长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最大为0.906;产量与分枝、单荚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中,第1主成分中,百粒重、荚长、单株荚数为主要反映荚因子指标;第2主成分中,单株鲜重、单株粒重、分枝为主要反映植株因子指标;第3主成分中,根重、侧根数、根瘤数为主要反映根系因子指标;第4主成分中,单荚粒数、产量为主要反映产量因子指标。综上说明,绿豆的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产量、单株鲜重可作为高产材料选择的主要参考性状,百粒重、荚长、主茎节数、单荚粒数可作为高稳定性性状为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36 42 989350 卢环,王成,曾玲玲,于运凯,季生栋,张金东,王冰雪 沧州地区春霜冻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8 为提早做出春霜冻预判以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利用2016-2023年沧州市春季气象资料,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TS评分等方法,对沧州市春霜冻特征和预报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沧州市春霜冻发生在3月至4月,结束日期主要在3月下旬-4月上旬,多发生在晴朗、软风、低湿的天气背景下,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特征。以单因素最低气温判定春霜冻是否发生时,多年平均差值(最低气温与最低地温)并非是最优指标,大多数气象观测站表现为前者低于后者。在日最低气温相同的情况下,天气状况和湿度是影响霜冻形成的关键因素,天气越晴好,湿度越小,越容易形成霜冻。加入天气状况和湿度因素后,以最优指标预报春霜冻时全区TS较单因素时提高了7%左右。检验证明,根据最低气温、天气状况、湿度,采用最优指标查表法预报春霜冻的预报效果更好,比普通查表法更适合应用在沧州市春霜冻预报中。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43 48 1117436 秦俊灵,沈瑞珊,李琛,石新丽,张唯 帽儿山区野生软枣猕猴桃雄株枝叶性状多样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09 为建立优异软枣猕猴桃雄株综合评价体系,初步筛选保存的长白山山脉帽儿山区野生雄株软枣猕猴桃资源,以25份雄性软枣猕猴桃为调查对象,参考《猕猴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调查方法对全部资源进行了生物学性状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一年生枝阳面色泽以褐色系列为主,皮孔多为浅黄色或灰白色的小皮孔,皮孔形状则以短梭形和椭圆形为主,且多在枝条上排列较为密集。一年生枝横截面表型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芽座多为小芽座,枝条叶痕较多表现为浅,M17-35的一年生枝节间长度最长,为3.7 cm, M17-16节间长度最小,为1.6 cm。成叶与幼叶在形状及叶基形状上具有一定差异,幼叶均为卵圆形,但部分资源的叶片发育为阔卵形,幼叶叶基为楔形和圆形,成叶叶基为心形和圆形。全部资源成叶叶片均被白色刚毛,多双面被毛,其中5份资源背面无毛。成叶叶片长度在8.3~11.8 cm,平均值为9.9 cm。叶片宽度在5.3~6.8 cm,平均值为6.2 cm。其中M17-40的叶片最大,叶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1.8 cm和6.8 cm。全部资源的叶柄长度在2.6~3.9 cm,平均长度为3.2 cm,叶柄直径在1.7~2.5 mm,平均值为2.1 mm。综合来看M17-1的叶柄最长最粗,分别为3.9 cm和2.5 mm。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49 57 8352210 张毓1,孔德馨2,董坤1,秦栋3,孟凡娟2 天山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因素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0 为促进天山蓝刺头种子的播种育苗及园林应用,以天山蓝刺头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浸种时间、浸种温度、土壤含水量、播种深度和育苗基质类型探究种子的萌发出苗特性,根据萌发率、萌发势分析最适萌发出苗条件。结果表明,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天山蓝刺头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逐渐升高,浸种36 h时出苗率最高,为81.70%;随着浸种温度的升高,萌发率和发芽势逐渐降低,以室温(25 ℃)处理萌发率和发芽势最高;土壤含水量为10%、沙∶草炭土∶壤土配比为1∶3∶6的基质、播种深度1 cm时,天山蓝刺头种子平均出苗率最高,且出苗最为整齐。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57 61 1599908 张玉蕾,黄俊华,杨瑞,李雪溶 旱作区全生物降解膜对土壤水分及红花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1 为促进旱地红花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墨玉县开发区试验田进行全生物降解膜、普通PE膜和露地栽培条件下,通过对红花地土壤含水量、生物性状、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探明全生物降解膜对旱地条件下红花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在红花种植生产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保墒、增产效果,全生物降解膜处理对水分、植株鲜重、干物质和产量的作用均低于普通PE膜处理,但显著高于露地处理,在株高、茎粗、果球直径3个性状表现均处于普通PE膜和露地处理之间,且均显著高于露地处理,全生物降解膜和普通PE膜较露地处理花丝产量分别增加24.27%和29.12%,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7.19%和48.36%。全生物降解膜和普通PE膜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与露地处理呈现显著差异。就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而言,从出苗期到分枝期,全生物降解膜和普通PE膜处理无显著差异,而全生物降解膜显著高于露地处理。在现蕾期和开花期,全生物降解膜保墒作用处于普通PE膜和露地处理之间,保墒效果下降,在植株地上部鲜重和干物质方面,两者整体表现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普通PE膜>全生物降解膜>露地。全生物降解膜和普通PE膜较露地处理,含水量分别提高了5.97%和13.50%。全生物降解膜和普通PE膜较露地均具有差异不显著的保墒、促生长和增产作用,在旱地红花绿色高效生产中可用生物降解膜替代普通地膜。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62 66 1562555 朱真真,井双泉,李冰洁,王盼盼 紫孢侧耳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2 紫孢侧耳是食药兼用真菌,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为了进一步开发这一自然资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实验室保存的一株紫孢侧耳菌种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确定培养基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在6种供试碳源中,紫孢侧耳菌丝以利用多糖即淀粉生长最好,淀粉最佳添加量为20 g·L-1;在6种供试氮源中,菌丝在有机氮源中的长势更好,其中以添加酵母浸粉的长势最佳,酵母浸粉最佳添加量为8 g·L-1;MgSO4添加量对菌丝的生长影响较小,则MgSO4最适添加量为0.2 g·L-1;KH2PO4添加量对菌丝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则KH2PO4添加量为0.5 g·L-1;菌丝在pH5~9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最适pH为7。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67 74 10823374 吴悦,陆源添,卯明娟,石晶晶,付琦,王瑞,康晟菀,刘迪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3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条件较好,资源丰富,但仍存在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化,森林、草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空间,本文简析了国内外生态环境修复的现状与趋势,按照《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结合黑龙江省自然地理格局,探讨分析了森林、草地、湿地、水、农田和城镇6个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恢复功能等生态建设活动,科学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在维护生态安全底线、落实三线管控要求、平衡保护与开发、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提出建议。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努力建设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生态省。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74 80 1027102 王峭然,宋英赫,姜涛,贾广新 “新工科+新农科”视域下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4 为了应对“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教育的挑战,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新工科和新农科的理念,以及农业机械化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主要涉及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以及教学与实践结合的不足和“新工科+新农科”工农融合层次的不明晰等问题。基于这些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引入智能化信息技术和跨学科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团队协作,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业意识。这些改革措施旨在为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促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81 86 966602 孙小博,周文琪,唐汉,王奇,关睿,王金武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级植物生理学核心课程设计与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5 核心课程的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级植物生理学为例,分析该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提出了核心课程建设思路。该思路将思政育人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通过引入国家级精品课程、相关教学视频、原创教学资源、最新科研成果等,构建了线上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全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以上课程建设,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87 91 973636 郭晓红1,汪秀志1,鞠世杰1,郭景茹2,于立红1 大数据背景下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6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一变革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都亟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以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为例,基于大数据应用,反思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路径,通过分析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进而在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92 96 949694 曲良谱,周霞,董立格,李成忠 玉米穗腐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性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7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中易受多种病害影响,其中穗腐病是常见病害之一,会造成玉米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该病害致病菌种类繁多、致病机理复杂。从经济、安全、有效的角度,抗病育种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围绕玉米种质资源对穗腐病的鉴定评价和抗病位点发掘进行总结,对加快抗病育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和防治、国内外穗腐病优势致病菌、我国各区域优势致病菌、国内外已鉴定的抗穗腐病资源,以及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定位出的抗病位点进行了综述,并对玉米穗腐病的抗性育种进行展望,为今后开展玉米穗腐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97 107 1046763 侯萌,王巍,赵韦,陈钰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8 我国大豆单产较美国有很大差距,为打破我国大豆生产的困境,提高单产是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我国与美国典型高产大豆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大豆单产高于我国大豆单产的原因是大豆品种具有抗草甘膦、高耐密、抗病性好和适应性广等特性,且还具有自然地理条件优异、灌溉技术与管理和田间管理较好等优势。通过分析影响我国与美国大豆单产的原因,提出我国大豆品种育种的未来方向应该注重耐密性和抗草甘膦等。在大豆栽培技术,如在合理密植与施肥技术、科学灌溉与排水、病虫害综合防控、化学调控、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等方面应特别关注。未来大豆高产研究还应关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的创新与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从而为我国大豆高产研究与单产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108 113 1090242 徐杰飞,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星棋,王象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糜子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19 糜子是重要的救灾救荒作物,也是北方旱作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作物。为深入推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糜子生产和产业发展,本研究针对该地区糜子种植过程中遭遇的6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估。针对每种灾害类型对糜子生长情况的影响、采取的防治措施,以及种植管理中的关键注意事项3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农户田间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合理推进相关气象灾害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114 118 968178 侯晓敏,闫锋,董扬,赵富阳,李清泉 机收玉米新品种牡单2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20 为了促进机收玉米杂交种牡单27高产栽培的推广与应用,本文介绍了牡单2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牡单2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以玉米自交系My313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gl28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适合籽粒机械收获的玉米新品种。2021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机收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 437.4 kg·hm-2,较对照品种益农玉10号增产2.9%;于2022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机收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到13 158.2 kg·hm-2,较对照品种益农玉10号增产7.9%。2023年牡单27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20230044)。该品种具有耐密、优质、脱水快等特点,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在黑龙江省春播生育期为120 d,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需≥10 ℃积温2 700 ℃及其他生态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118 122 952472 张庆娜1,姜军2,邵广忠1,孙殷会1,程娟1,傅迎军1 寒地鲜食玉米“一季双收”生态栽培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21 鲜食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加工价值,是黑龙江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种植规模逐年增加,特别是2024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全国鲜食玉米供应基地”,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工企业不断增加,产业加工的链条延伸、细分,是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以寒地“一季双收”生态栽培技术为切入点,分析该技术在“抢前延后、错期授粉、提高复种指数、一膜两用、降低综合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提出错期育苗、合理交叉、优选品种、合理密植、水肥一体、绿色防控、节本增效等关键环节的具体措施。 2024年07月10 00:00 2024年07 123 126 967433 高中奎1,杨峰山2,钱创建3 ,潘思杨4,柳佳霖1,孙德隆1,詹增意3